中国兴起“另类”养宠热潮 背后风险需被“看见”******
中新社长沙10月15日电 (记者 唐小晴)“我的宠物鸡不仅可爱,生蛋也很厉害。每天从鸡窝捡蛋,也是一种乐趣。”27岁的周婷(化名)忙着给自己的爱宠芦丁鸡喂食。
芦丁鸡是近年来由斑翅山鹑与蓝胸鹑杂交形成的新品种,成年人拳头大小,重约50克,被称为“世界上最小的鸡”。它们因可爱外表和下蛋习惯成为中国宠物主们的最新陪伴。
半个月前,在长沙工作的周婷网上购买了12只芦丁鸡,希望靠这些小鸡实现“吃蛋自由”。“饲养在玻璃和木质箱里,配备灯光、楼梯和植物,就像‘娃娃屋’。芦丁鸡比较好养,控制好‘鸡窝’温度就行。”周婷说,一些宠物主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鸡的日常生活、养鸡心得和“捡蛋”视频。
随着中国宠物产业蓬勃发展,芦丁鸡只是越来越流行的众多奇异宠物中的一种。近些年来,变色龙、蜜袋鼯、壁虎、刺猬和羊驼等非传统宠物纷纷现身市场,“异宠经济”成为新时尚。不少人通过短视频、朋友圈等社交媒体“晒”它们,赚取大波流量。
艾瑞咨询发布的《2021年中国宠物内容价值研究白皮书》显示,满足用户猎奇心态的异宠内容受关注度逐渐上升,在萌宠内容热度中占比在5%至15%之间。以“异宠”为主题的博主,也在各大社交平台渐流行。
彭群凌在长沙开了一家宠物寄养训练酒店,狐狸、鸭子和猪都来“住”过。“兔子、鹦鹉、仓鼠和蛇都是年轻人的爱宠。一些人为了让饲养的狐狸听话、定点大小便,专门送来训练。”彭群凌表示,短视频传播让一些不常见宠物更多进入大众视野。
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成胜认为,部分年轻人为追求新奇、彰显个性,并吸引更多人关注,于是标新立异,放弃猫狗等传统宠物,转而去养新奇宠物。
“好看、安静省心是异宠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。比如,蜜袋鼯萌萌的外表及亲人的性格就让人喜爱。”谢新(化名)开了一家专售蜜袋鼯的商店,最贵的蜜袋鼯达12000元人民币一只。
不过,火爆的异宠市场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。比如,出于猎奇、跟风饲养的宠物主,不充分了解异宠习性,遇到异宠“不亲人”“味大”“难养”等问题就会弃养。兽医不专业、邮寄不正规、销售方缺乏资质等问题亦突出。
记者还了解到,异宠未经过人类长期驯化,一些仍具攻击性,对人的生命安全存在潜在威胁;某些异宠携带寄生虫、细菌和病毒,或给饲养者带来健康风险。
“随意饲养和买卖一些异宠,可能会触犯法律。还有国外的特有物种,未经批准偷运入境,饲养和买卖都涉嫌违法,可能还会导致外来物种侵袭。”资深律师郭瑄说,目前无针对异宠的专门法律法规,公众饲养异宠,仍处在一个“无法可依”的空白地带。
他建议,相关部门及时制定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从另类宠物的种类、管理、健康、生态等方面限制和约束异宠饲养行为,出台一个方便执法的“黑白名单”,确保产业良性发展。
一些专业人士还表示,相关部门和售卖平台应做好充足知识普及和风险提示,给猎奇的消费者泼冷水,提醒理性买单。“相比传统宠物,一些养异宠的人群对待异宠也会科学、谨慎。”彭群凌认为,若不在网络平台上夸大和过分渲染异宠,在不触碰法律、法规和不影响他人情况下,“另类”养宠小范围内自我发展没什么问题。(完)
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周启幕:绚丽光影作品点亮重庆涂鸦街******
中新网重庆1月7日电 (记者 陈超)6日晚,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周暨中国·重庆首届国际光影艺术节开幕式在重庆九龙坡黄桷坪举行。当晚,光影艺术作品正式点亮了整个黄桷坪涂鸦街区,绚丽灯光秀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,市民可以在此充分领略艺术之美、空间之美、生活之美。
图为绚丽灯光秀吸引市民前来观看。 陈超 摄此次文化艺术周以“艺术源于生活、成果人民共享”办节理念,通过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与社会民众参与艺术交流、创作、展览展示等活动,实现全民艺术普及、艺术全民共享。
图为绚丽灯光秀吸引市民前来观看。 陈超 摄据介绍,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周全面整合了全市乃至全国优秀文旅资源,创新策划了中国·重庆首届国际光影艺术节、“同源·同向”长江流域美术作品邀请展、第三届重庆市少儿美术作品展、2023中国·重庆首届黄桷坪涂鸦艺术周、江风戏剧市集等系列文化活动,为民众呈现一场共创、共享、共融的艺术盛会。以“大美景、大美育、大美业”扮靓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城市新名片。
图为绚丽灯光秀。 陈超 摄其中,中国·重庆首届国际光影艺术节作品展汇集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100余件参赛作品,以“流光绘影,艺术让生活更美好”为主题,用艺术化的光影语言进行展示。这些作品以黄桷坪涂鸦街建筑群为载体,通过“灯光影像、灯光艺术、灯光装置”三大版块,尽情展现艺术之美。
活动期间,“同源·同向”长江流域美术作品邀请展在重庆当代美术馆开展,展出250件艺术家精品力作,充分展现了长江历史文化、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,以及长江流域人民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多彩风貌、奋斗精神。
图为绚丽灯光秀。 陈超 摄据介绍,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周活动按照“文化搭台、旅游造势”的办节思路,形成文化赋能旅游、旅游传播文化的发展模式,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品牌,不断提升重庆市民及广大游客的艺术修养和文旅消费水平。(完)
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 |